產品分類
聯系我們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行業新聞 > 新聞新聞
工程院發布《2017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》
人民網北京4月2日電 中國工程院今日正式發布了《2017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》。報告比較了各國制造強國綜合指數近兩年的變化情況,結果顯示,2015-2016年各主要國家制造強國發展進程整體向好。中國雖然在2016年指數首次下滑,但不會改變制造強國發展進程總體向好的趨勢,符合制造強國戰略的預期。
《2017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》沿用完善優化后的制造強國指標體系,基于世界銀行、世界貿易組織、各國統計局等權威機構的最新數據,對美國、德國、日本、英國、法國、韓國、印度、巴西和中國等九國2015-2016年制造強國綜合指數進行了跟蹤測評,并對我國2012-2016年制造強國發展進程進行了系統總結及未來趨勢預判。
這是繼2014年和2016年后,中國工程院第三次正式對外發布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。
中國制造業排名:規模第一,綜合第四
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表示,“論制造業的規模,中國是世界第一,可以說中國已經是一個制造大國。但是多個指標綜合考慮來看,中國還遠不是一個強國。”
報告顯示,從制造強國綜合指數來看,美國持續大幅領跑各國,處于第一方陣;德國、日本穩居第二方陣,特別是日本實現了2012年以來的觸底反彈;中國處于第四位,但指數在2016年首次出現下降。
報告也分析了這一下降的原因: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滑、國際市場不景氣導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同時作用于中國制造業,造成2016年中國指數首次下滑。
同時,綜觀2012-2016年五年間,各國制造強國綜合指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,情況差異較大。在此情況下,中國是指數值增長最大的國家,總體上符合制造強國戰略的預期。
具體分析:規模發展在持續,質量、結構待優化
報告還具體分析了中國制造強國四項分項指數值及占比情況。2012-2016年,中國“規模發展”指數值和占比均為最高,說明發展趨勢的持續性。然而“質量效益”、“結構優化”、“持續發展”三項變化不大。
從各細分項指標變化情況來看,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有明顯提高,但與美、德、日等相比仍差距巨大,一國制造業擁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數指標提升明顯;而制造業增加值率、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等指標出現下滑。
從中可以看出,目前,我國制造業“規模發展”傳統優勢不斷強化,但尚未有效帶動質量效益、結構優化和持續發展的提高,整體轉型升級有待進一步培育。
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朱高峰院士指出,目前,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仍處在起步階段,制造業總體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路徑依賴,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將是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,其間還可能有起伏。質量效益、結構優化以及持續發展三項指數相較美、德、日等制造強國仍有巨大提升空間,其中,質量效益雖差距最大,也是追趕的主要著力點,未來應是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主要突破方向,質量效益應面向制造業整體而不是局限在一些重點領域;結構優化必須與質量效益相輔相成匹配發展,更多體現在向質量效益高的產業和環節上發力,而不是停留在“高”和“新”的發展概念上,可持續發展中研發創新投入的增加也要與產業效果掛鉤。
與美國相比:差距縮小進程不顯著 仍需更大努力
“2017年盡管人民幣兌美元全年平均匯率仍有小幅下滑,但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利好的推動下,2017年中國制造強國綜合指數將小幅回升。”周濟同時指出,但必須清醒認識到,在美國制造強國指數穩步較快增長的壓力下,我國制造強國指數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縮小進程不顯著,要在2025年實現初步目標,2035年實現基本現代化仍舊需要做出更大努力。
報告認為,未來一段時間,由于匯率波動、國際貿易摩擦等不確定因素,我國制造強國指數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波動,但不會改變制造強國發展進程總體向好的趨勢。當前,我國制造業正加快推進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性轉變,要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,推進制造業整體提升,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制造體系,為早日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奠定堅實基礎。